什麼是心悸病?
正常我們是不會明顯感覺到自己心在跳的。而「心悸」就是一種能自覺心臟在砰砰跳的症狀。有點像劇烈運動時的心跳感,但發生在平靜的時候。
悸動感在腹部?什麼是臍下悸或奔豚氣?
除了心悸,還有一種叫「臍下悸」,就是說這種跳動感發生在腹部。
如果病情惡化可發展成「奔豚氣」。顧名思義,奔豚氣就像有隻小豬由下腹至上胸在奔走。簡單來說,類似有股氣向上沖的感覺。我在臨床也治過這樣給我描述的病人。
中醫師親身經歷「臍下悸」(腹部跳動感)
張醫師自己也曾經試過「臍下悸」,那時候因為一些事情發生,受了驚嚇和打擊。之後連續好幾天,肚臍上下無時無刻都有種悸動感,感覺腹部皮下的肌肉一下一下在跳動。 然後喝了中藥,加上自己調整情緒,慢慢平伏。再過了一兩天就好了,還好未有發展到「奔豚」的地步。
至於為什麼情緒受到打擊之後,會出現悸動和跳動感?中醫古籍早已記載,各種不同情緒會影響不同臟腑:
《黃帝內經》曰:怒傷肝,喜傷心,思傷脾,憂傷肺,恐傷腎。
這是我第一次親身體會到 「驚恐傷腎」的醫理。而當腎虛不能制水,水氣內動時,便會引起腹部悸動。
中醫如何治療心悸、臍下悸、奔豚氣?
心悸、臍下悸、奔豚氣三者雖然是不同的表現,但其病因常與陽虛、氣血不足、水氣有關,治療方法有共通之處。
中醫藥治療心悸
在臨床上,張醫師發現心悸病常見於體質虛弱、心血不足的女性,此類患者常伴有失眠、多夢、消化不良、胃痛等其他健康問題。使用補益心血的中藥處理多能化解,再配合每人體質不同,加入其他行氣和胃或活血化瘀的中藥。
中醫藥治療臍下悸、奔豚氣
對於臍下悸和奔豚氣,除了需要補益氣血之外,還需加上適量化濕利水的中藥來消除水氣和悸動感。
《傷寒論》:發汗後,其人臍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
中醫教你生活及飲食注意預防心悸
在飲食方面,避免過多食用辛辣、香料、刺激性食物、難消化的食物(例如糯米、芝士)。
另外,情緒波動會直接影響五臟六腑裡的氣血運行,適當管理情緒和壓力,可防止心悸。
在日常生活中,適當運動可以促進氣血循環,改善心肺功能,有助於緩解心悸症狀。但必須注意,切忌過度出汗和疲勞,防止心血消耗和水份大量流失而出現心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