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11月是香港中醫師的新入職月份。這裡Karen想分享一些行醫的真實經歷,以及一直以來領略到的技巧和注意事項,希望對大家有點啟發和參考。
以下文字僅為補充內容,請先觀看影片內的詳細講解。
**中醫診症技巧及流程內容眾多,在此未能盡錄。以下僅為個人經驗及意見,只作參考,並非人人都一定要跟隨的規範。如大家有任何建議或看法,歡迎指正,可於下方留言分享。
中醫師的診症流程
1. 中醫望聞問切
中醫問診及寫病歷
- 基礎病、現服任何中西藥/保健品/避孕藥、食物/藥敏過敏史(即使初診登記表上有此欄,發現許多患者不會如實填寫/嫌麻煩不填/填漏,所以醫師最好自己問一次)
- 主症:起病時間、病因/誘因、治療過程及效果、目前情況
- 兼症(食慾、大便、小便、睡眠、怕熱/怕冷、易出汗?、口乾?月經情況…等等)
- 舌脈、體征/望診/聞診(體型胖瘦、聲音強弱、臉色唇色、下肢有沒有水腫…等等)
- 現代醫學檢查(如有)
- 既往病史
- 婚育史(婦科病患者必問)
- 手術史(了解既往病史、瘢痕組織可引起痛症)
- 家族史(腫瘤病患者尤其要問)
- 工作及生活習慣(有機會是病因)……等等
中醫問診的注意事項
- 應向患者詢問具體情況,而非直接問「XX正不正常?」
- 不應盡信其它中醫師/醫生以往的診斷,或病人自己的判斷
- 考慮到症狀背後的眾多可能性,尤其婦科疾病應注意鍳別,例如陰道出血未必一定是月經血。
- 關心患者的情緒、壓力因素致病,尤其對於消化系統病、皮膚病。
中醫舌診的注意事項
- 讓患者放鬆舌頭
- 舌底瘀絡也要看
- 注意別被染苔誤導
2. 開出中藥處方
- 先為患者簡單解釋病情,包括:診斷、病因、中醫證型(例如:血虛、寒濕,用簡單易懂的方法解釋一句便可,不要用複雜的中醫術語)
- 交代服藥方法(頻率、飯前飯後)
- 交代醫囑(飲食忌口、生活起居注意)
- 交代服藥後某些可能出現的情況,例如:服泄下藥後大便會增多、質稀/太晚服升提補氣藥可能影響睡眠,以免引起患者不必要憂慮或誤會。
- 交代患者何時來覆診
- 覆診時關注病人的服藥感受,適時調整服藥方法、頻率和療程
3. 其他中醫治療(針灸、拔罐、天灸…)
— 為患者量血壓,如血壓過高,應考慮針刺的風險
— 如患者第一次接受針灸治療,應更用心關注其反應,避免暈針:
- 詢問有沒有食早餐,會否過飢/過於疲累等
- 避免取坐位,可取平臥位針刺
- 第一下避免針刺針感較強的穴位(例如合谷),少做手法
- 有些患者會強忍痛楚,所以應該清楚說明「酸麻脹是正常針感,但如果覺得刺痛或觸電請告訴我,有時是碰到血管或神經了,我會幫你調整一下角度。」
— 下針後,應向患者清楚說明應該活動/不可以活動(因有些患者對疼痛耐受,會胡亂活動施針部位。相反地,有部份患者過於擔心,留針期間不敢放鬆、肌肉繃緊)
— 留針及照燈期間,隔一段時間應關心患者有沒有任何不適或神燈太熱,或給予「呼叫鐘」,讓其需要時可按鐘向姑娘求助
— 注意孕婦禁針穴位
— 交代治療後注意事項(例如拔罐後數小時內不應洗澡)
— 貼天灸起水泡及留印非常普遍、常見,但不等於患者一定能接受。因此應口頭或書面清楚交代風險,或讓患者簽同意書。
4. 醫師書寫病歷
- 面對骨傷科疾病或痛症,應詢問有沒有外傷史。如有,再問是如何受傷,在什麼情況下發生。另外,陰性體征都應記錄以作鍳別。
- 視乎不同疾病,需要時應注意問患者有沒有性生活,驗孕結果、或「否認懷孕可能」等資料應寫進病歷。
- 如對診斷存疑,需借助現代醫學檢查,應在醫囑上交代建議作X光/超聲波/化驗檢查。
- 如患者病情較重,應在醫囑上提醒如症狀未能緩解或加重,應到醫院求診。
5. 患者的其他要求
如患者要求分兩日單,或只要病假紙不要開藥及治療…等等。醫師應視乎情況,拒絕不合理或不符現實的要求。
6. 轉介患者
如認為自己未能解決患者的問題,應及時轉介,避免耽誤病情及患者投訴。
7. 中醫師的心態準備
- 行醫路上將會不斷面對挫敗,關鍵是如何將其化成有用的經驗。
- 不但要從失敗中學習,也要從成功中學習,要知其所然。
- 面對患者的投訴或不滿,勿急於逃避或否定。思考患者背後的需求和心態,作出改善,下次便可為其它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和服務體驗。
- 從中醫學生到中醫師,需要獨自承擔許多事情和責任,這固然是壓力,但我認為這也正是成功感來源。